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8月13日至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岩、金之钧、王玉鹏、郑婉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潘德炉、王国法、贺泓、郭旭升、杨为民等一批两院院士应邀来青,足足停留了一周。
(资料图)
这一周,院士们在青岛留下了“最强大脑”的真知灼见,真情实感的发展建议,也抛出了寻求合作的“橄榄枝”:他们深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考察调研,为青岛产业、科研发展把脉支招;参加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为青岛发展提出指导意见;走进企业开展面对面交流对接,寻求前沿成果在青转化的合作机会。
两院院士是“科研金字塔顶的人”,每一位院士都是其所在领域的领路人,是行业科技前沿的风向标和产业发展的先驱者。多年来,青岛从不吝啬以最大的诚意为院士服务、与院士对接、谋发展路径——
打造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企业承接前沿科研成果打开通道;常态化举办院士讲堂,院士大咖现场开讲,深度剖析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形势;成立全省首个院士之家,让院士到青岛像“回家”一样……
以智为核、以用为本、以融为要,飞速发展的青岛在诸多领域为院士成果落地提供了沃土,也推动各行各业得到了顶级智慧的“滋润”。
01
“马不停蹄”是合作的诚意
“要依托青岛海洋资源禀赋,聚焦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在海洋科研装备、生物医药、海洋矿产等领域下足功夫。”
“要建强科技创新人员队伍和平台载体,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生态,实现融合育人、协同创新。”
8月17日上午,14位院士专家与青岛市党政领导面对面座谈交流,围绕海洋、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这些建议来自院士们的考察和调研。在青岛,院士们集体赴海尔卡奥斯展厅、高速磁悬浮列车实验中心、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海信研发中心等青岛“名牌”园区和企业进行调研,对青岛的产业布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不仅有“面上”了解,还有“点上”对接。除了集体行程之外,院士们更多的时候都是立足各自擅长的领域,与青岛企业、高校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郑婉华和来自中德生态园集成电路专班、青岛筑波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的负责人坐在一起,详细讨论了青岛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路径、纳米气泡半导体清洗技术的推广、家电芯片国产化替代的解题思路等话题。
郑婉华院士与企业面对面沟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为民与青岛科技大学围绕化工新材料领域、科研平台建设、重点项目联合攻关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贺泓院士在“院士大讲堂”开讲
有实实在在的产学研合作,也有高屋建瓴的智慧激荡。在青岛市科协组织的“青岛院士讲堂”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介绍了能源转型的基本特征及能源产业变革趋势,为实现“碳中和”提供了路径思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我国大气臭氧污染控制的应对之策,并与现场企业围绕环保建筑等话题开展了深入讨论。
院士们在青岛度过的一周可谓“行程满满”。但让院士愿意来、来了有事可忙,这才是青岛与院士“相互奔赴”的诚意和底气。
02
院士之智已“无处不在”
去年,院士们便“结伴”来到过青岛,留下了成果。围绕无泥生物膜技术、矿物加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新型橡胶材料等领域,承接院士之智的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
多年来,无论是通过举办大会邀约,还是“定向”求助,青岛与院士关系密切。院士之智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了百姓生活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助力百姓出行更加便利。青岛地铁8号线过海段区间长、高差大、隧道埋深较深、地质差异性大,需要不断转换施工工法。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来青进行指导,为过海段顺利推进出谋划策。
助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领衔的筑境设计团队与青岛市规划院联合制定方案,变百年四方机厂为多功能都市科学城,创建工业遗产保护与智能制造产业融合典范园区。
院士智慧也早已融入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血脉”。例如,青岛拥有我国家电领域唯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解决行业软硬件高端化和安全的问题自然是题中之义。因此,其专家委员会中囊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倪光南,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建华、刘明等行业“大腕儿”。
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
再如,在虚拟现实产业领域,山东拥有的高端研发机构绝大部分位于青岛,全国约70%的虚拟现实科研力量在此汇聚,包括国家虚拟现实研究领域领军人物赵沁平、张军等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48人。
青岛还孕育了以海洋为特色的院士群体。截至目前,在青两院院士共60余人,其中涉海院士数量在全国占比达70%。他们是海洋细分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推动着“蓝色粮仓”“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继续走向深入,引领我国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可以看到,青岛正借院士之智,搭上发展的“快车”。
03
“看清”未来
青岛何以吸引院士这个“站在科研金字塔顶”的群体?“我们彼此需要,所以互相选择。”用这句话来解释或许最为贴切。
青岛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备,产生了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中车四方等一批国际著名企业和品牌,为院士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试验田”。当前,青岛正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用更加齐全的产业链,为院士成果的“对口”落地、转化打造了更加广阔应用场景。
青岛自主创新实力强劲,创新资源丰富,可以成为院士团队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目前,青岛打造了三级实验室体系、各级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在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增强城市发展创新力等方面,为院士进一步开展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实现创新突破提供了载体。
包振民院士(左二)在实验室工作
青岛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截至去年底,青岛人才总量突破265万人,其中驻青院士占全省60%,国家级人才工程数量、在青博士、博士后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人才的汇聚,使得院士团队在青岛“开枝散叶”没有后顾之忧,增添了发展的人才动力。
何况,青岛还依山傍海、宜居宜业、交通便利,为院士们工作、生活提供了舒适、高效、便捷的环境。
所以,对院士来说,青岛为他们搭建了“舞台”,让他们到了以后“有事可干”,一身本领能找到“用武之地”;而青岛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需要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驱动作用。
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创新创造!在来往之间相互给予、相互成就,书写了青岛这座城市与院士智库“双向奔赴”的“顶级浪漫”。
作者|耿耿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粮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